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文化 > 正文内容

能中和者必长寿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0-18)养生文化562
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当以道家和儒家最为重要。道家崇尚自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致中和”和“仁”,两者均对中医养生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其中,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当以道家和儒家最为重要。道家崇尚自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致中和”和“仁”,两者均对中医养生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养生首重养神

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体系为底蕴的中医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包括饮食、生活、气功、导引、方药、功法等,但归纳起来不外三方面,即养神、养形、养精。其中精神养生(养神)在养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先哲们已经认识到精神调摄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摄养方法,如孔子提出了“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强调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以中和之德养生

“中和”一词首出《周礼·大司乐》,后经孔子注入中庸之道普遍和谐观的丰富内涵,而成为儒家的核心思想。

怡情养性修德是养生长寿的根本,孔子早于《内经》几百年就提出“仁者寿”的观点,即养生要从养德开始,要修身发扬人的善性,清除心理障碍,取得心理平衡。《呻吟语·卷三养生》曰:“仁者寿,生理完也”。《申鉴·俗嫌》指出:“仁者,内不伤性,外不伤物,上不违天,下不违人,处正居中,形神以和,咎征不至,而体嘉集之,寿之术也。”仁者寿的观点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儒家注重以中和之德养生。程颐说“中和可常行之道”,即不存偏见,不走极端,无过无不及,于时则得中。“据于德”是养生之本,“致中和”则是摄生之要,衣食居行不过其节,立身行事合乎中道,方可益智延寿。“从其性,适其宜,而致中和,即为达道”(朱应皆《吴医汇讲》)。

养神包含养神志和养情志

精神养生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的内容。情志养生法,主要是指通过对外界客观环境或事物引起的情绪反映的自我调节,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健康长寿的方法。

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从而健康长寿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少私寡欲。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并清除。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就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时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乐。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知足常乐”就是要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的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

3、心胸豁达。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一项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4、多行善事。是指多做些助人为乐的好事,从中体验到幸福感和满足感。所谓多行善事,古人称“积德行善”,现在称“助人为乐”,都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贡献出爱心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献千百万元以救灾或助学,小者可为迷路人指点道路,无论大小爱心是一样的。行善事者从助人行善中体验出自身价值的快乐,会有益于心身健康。

从以上精神养生的要点看来,最终体现的是儒家“和”的思想。历代养生家把顺应自然、有动有静、劳逸结合、阴阳平衡、形神共养所形成的最佳境界称之为“和”。养生贵“和”,能中和者必久寿。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提出:“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在身心和调的前提下,精神养生特别注重道德与健康的联系,认为道德是否高尚,是决定健康与疾病的重要因素。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人,可以延年益寿;反之,那些好利忘义,荒淫无度,妒贤嫉能之徒则更易患病、天寿。此即“仁者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109.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能中和者必长寿” 的相关文章

温饮黄酒能御寒

中医认为黄酒性大热,味甘辛。有行药势,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养脾气,扶肝,除风,下气等功效。热饮之甚良。中医中药用酒炮制药材历史悠久。 在北方,每到冬季,人们通常喜欢喝白酒御寒。其实,白酒不能御寒,只会越喝越冷。有句老话叫“饭后暖,酒后寒”,说的就是白酒。酒类中,御寒效果最佳是黄酒,尤其...

养生谚语集锦(4)

◆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人怕不动,脑怕不用。 ◆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 ◆饭后散步,不进药铺。 ◆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跑步走,药铺不用找。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

追古溯今话养生

养生,古亦称摄生、治身、道生、卫生等,老年人延缓衰老之养生,又称寿老、寿亲、寿世、养老等。 养生,古亦称摄生、治身、道生、卫生等,老年人延缓衰老之养生,又称寿老、寿亲、寿世、养老等。首见于《吕氏春秋》:“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从字义上看,养生,即保护、营养生命之意,多指有意识地通过各种...

4个坚持多年的养生习惯,实则却是“找病”

4个坚持多年的养生习惯,实则却是“找病”

  现在很多人都注意到养生的重要性,平时会通过各种养生方式来促进健康。不过在养生的过程中有一些误区需要避开。有些人单纯认为的养生方法并不科学,如果坚持一些错的养生行为,可能还会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甚至引发某些疾病。那么,哪些养生的错误方法可能会导致疾病出现呢?    哪些养生误区可能会导致疾病出现...

什么是养生?我们该如何养生?

什么是养生?我们该如何养生?

  学习中医养生知识可以让你身体变得更健康,少受疾病的侵扰。我国的中医养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那么有多少人是真的了解,什么是养生的呢?中医养生又该如何操作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养生的常识!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

睡有好眠 | 真正会养生的人,从来不养生

睡有好眠 | 真正会养生的人,从来不养生

  人越到中年,发现自己不能再好好地睡一个完整的觉了,有的人甚至会被夜尿憋醒,以前我们把它当成一个玩笑,但现在,随着年纪的增长,身边很多朋友都开始出现这样的问题。    01  为什么会被尿憋醒?  一般到了40岁以上,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有起夜的问题。  年轻的时候,身体会有自然的分泌节律,夜间睡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