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春季养生 > 正文内容

春季预防脑血管疾病四攻略

生活百科5年前 (2019-11-12)春季养生552
春季预防脑血管疾病的要点主要在于注意保暖,适量运动,调节情志,合理膳食,戒烟限酒,以有效地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古诗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春季开启了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期。这一过渡季节乍暖还寒,虽是“百草发芽”,亦会“百病发作”,其中最为凶险的当属脑血管疾病。因此,春季防病必须被人们提上重要日程。那么,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时节,如何才能有效防范脑血管病?有什么具体方法应对呢?

通俗地解释说,初春正值春寒料峭之时,季节交替,气温不稳,气压变化较大,气候也比较干燥,正是脑血管病的高发期,也是严防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人,其脑血管硬化的问题尤为严重,春季“过山车”般的温度极易造成这些人群脑血管不断舒张、收缩,故更易诱发脑血管疾病。此外,起居不定、劳倦过度、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嗜烟嗜酒等因素也是发病的重要诱因。

针对上述危险环节,春季预防脑血管疾病的要点主要在于注意保暖,适量运动,调节情志,合理膳食,戒烟限酒,以有效地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注意保暖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天天地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复苏,天地之间展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滕秀英提醒,根据《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原理,春天人体阳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要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凡有损阳气的情况都应避免。要根据天气的变化增减衣物,起居有常,防御风寒,注意保暖。特别是在风天、雨天更要加小心。室内温度和湿度也很关键,温差过高或过低对心脑血管病人的健康都不利,室内温度在20度左右最适宜。在遇到糟糕的天气时,应尽量少出门。同时还要防感冒,因为感冒也是诱发心脑血管病的最大元凶之一。

适当运动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滕秀英强调,养阳忌静宜动,春季万物发陈,空气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的好时机,不仅能怡情养性,还能使气血通畅,让瘀滞阴气疏散,减少疾病的发生,且适当运动也可有效提高耐寒能力,防治脑血管疾病。但不提倡老年人春季早晨锻炼,而是建议下午三四点钟再进行锻炼,因为早上气温低,反而容易刺激血管,易使血管收缩过度,导致血压升高,对健康不利。所以运动要注意恰当、适度,锻炼的时间最好是早上九点或下午四点。运动的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稍微出汗就可以了,心率不超过每分钟110~120次为宜。当运动过程中遇到身体不适,应立即停止。傍晚后应减少神形劳作,避免风寒霜露,不要过度疲劳和熬夜,尽量做到劳逸结合。

合理膳食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中医理论有“春发”一说,为顺应天地之生气,而不应杀生。滕秀英指出,脑血管病人的饮食原则是低脂、低盐、低糖。饮食宜清淡,多吃水果,补充足量维生素。要忌食一些“发物”食品,例如羊肉、海鲜等。同时,一定要注意控制食盐的用量,一般每天5~10克就足够了。此外,糖的摄入量也应严格限制,因为糖进入人体后就转化为脂肪,容易造成血管堵塞,诱发脑血管疾病。还要提倡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损害血管内皮细胞,易加速脑血管疾病的进程。

调节情志

情志为病,先伤神,后伤脏,先伤气,后伤神。若平素忧郁,情志不畅,肝气不舒,郁而化火,或长期精神紧张,阴精暗耗,志火内燔,或火盛灼津为痰,复因将息失宜,肝风内扰,风火痰热内盛,阻滞经络蒙蔽神窍,就易于发病。此外,素体阳盛或心肝火旺之青壮年,亦有骤遇拂郁而阳亢化风,可猝然罹患脑血管病。故平日应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和情绪的稳定,不要暴怒和过度兴奋。

以上四点是基本的攻防策略,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当脑血管疾病刚刚露头时就必须及时就医,不可轻视怠慢。同时应高度重视脑血管病的先兆症状,如中老年人经常出现一过性头晕和肢麻肉颤时,乃中风先兆,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动态,以尽早就诊,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绝不可麻痹大意,酿成大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658.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春季预防脑血管疾病四攻略” 的相关文章

早春防病养生五大招

中医养生防病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注意万物始生和气候多变特点,通过适当地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健康养生的目的。 俗话说“百草回生,百病易发。”早春天气时冷时热,加上细菌活跃,是各种疾病的高发季。中医养生防病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注意万物...

早春寒气峭 谨防春温扰

春季,阴退阳长,寒去热来,此时虽阳气渐生,但阴寒未尽,尤其是早春,天气就好似孩儿脸,“一天变三变”。因此,若是人们有所疏忽,防护不当,很容易发生一种时病——春温。 春季,阴退阳长,寒去热来,此时虽阳气渐生,但阴寒未尽,尤其是早春,天气就好似孩儿脸,“一天变三变”。因此,若是人们有所疏忽,防护不当...

春季常练养肝功

春季养肝护肝的方法很多,效果最佳的还是养肝功。春节常练养肝功,不仅有吐故纳新、行气活血,通畅经络、激发肝脏功能的作用,还可治疗因肝虚火旺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两眼干涩、头晕目眩等症状。 春季养肝护肝的方法很多,效果最佳的还是养肝功。春节常练养肝功,不仅有吐故纳新、行气活血,通畅经络、激发肝脏...

春季养护好呼吸道

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受各种病原微生物侵袭的机会较多,加上春天空气中的粉尘浓度高,吸入到气道里,会引起呼吸道不适,并且可能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在众多的呼吸道疾病当中,感冒、咳嗽最多见,哮喘很多发,因此,我们不得不防。 寒冷的冬天终于过去了,春天已悄然来临,“蛰伏”了一冬的人们,都急不可耐地要走出...

中医防治春夏感冒

中医把感冒归为外感(外邪)疾病,按临床证候表现,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时行(疫)感冒和暑湿感冒四类。只有根据辨证施治的理论,认真加以区别,然后选用相应的药物,才能药到病除。 春夏之交,也是感冒高发季。感冒是最常见的一种病。感冒后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包括咽喉肿痛、打喷嚏、鼻塞流涕、身体疲倦。当...

春季踏青去“内热”

春天是阳气升发的季节,人体的气血因此产生向外透发的趋势,此时应顺应自然生机,走到户外去踏踏青。尤其是冬天久居室内、气血积郁、内热较大的人,这时候可以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 春天外出踏青,从中医角度讲非常有益身心。万物复苏、春光明媚的景致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