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冬季养生 > 正文内容

冬季养生“藏”为要

生活百科5年前 (2019-11-12)冬季养生525
冬季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季,冬季的季节特征是天气逐渐转冷,天寒地冻,大地肃杀,万物闭藏,人体的机能活动也与自然相应,阳气内收,蓄积于内以御寒,因此,冬季养生重在一个“藏”,饮食、起居、情志活动要以补、静、敛为要。

冬季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季,冬季的季节特征是天气逐渐转冷,天寒地冻,大地肃杀,万物闭藏,人体的机能活动也与自然相应,阳气内收,蓄积于内以御寒,因此,冬季养生重在一个“藏”,饮食、起居、情志活动要以补、静、敛为要。

冬令进补

冬季人体为了御寒阳气内收,新陈代谢减慢,养分容易积存,因此冬季是最佳的进补节令,冬令进补对改善体质、减少来年生病至关重要。进补分食补和药补,食补对身体的保健功效十分显著,食补是根据人体的寒热虚实选择对应的食材补养身体,是常用的也是最被推崇的进补方法。阴虚内热体质常见皮肤与口唇干燥、口舌生疮、咳嗽、脱发、手足心热、便秘等症状,可选养阴清热的食材。如百合、梨、银耳、藕、鱼、鸭、胡萝卜、黑木耳、莴苣、蜂蜜、芝麻等,可以煲汤或加粳米、冰糖煮粥,早晚服食,补肺生津,养阴润燥,同时少吃辣椒、姜、葱、蒜、韭菜等的温燥食材,以防上火。特别是冬天气候干燥,不少人群容易上火,更应该多吃养阴之品,体现“秋冬养阴”的顺时而为的中医养生理念。阳虚体寒体质的人,常见畏寒肢冷、手足不温、大便稀溏、容易感冒等症状,可选用羊肉、鸡肉、红枣、桂圆、山药、莲子、生姜、辣椒、大葱等煲汤、煮粥或佐菜。药补学问颇深,阴虚体质选用生地、麦冬、山萸、枸杞、西洋参、龟板胶、阿胶等煲汤或制膏;阳虚体质选用党参、黄芪、肉苁蓉、鹿茸等煲汤,一些阴阳两虚的体质要阴阳双补;最好找中医诊断,根据个人体质“量身定制”,开具膏方慢慢补养。

御寒护阳

冬季寒冷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保暖应特别注意头和足,头部散热最快,容易受凉感冒,寒从脚下生,足受凉则会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特别是女性下身衣着单薄,极容易受寒,导致关节痛。

冬季气候寒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长期在低温环境下会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等。寒冷的冬季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节令,受寒会导致咳嗽、哮喘,素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的人群则极容易被引发,因此,冬季室内要取暖,要多穿衣服,避免裸露身体,固护阳气才能提高抵抗力,增强免疫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早卧晚起

《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万物蛰伏,动物进入冬眠状态,人体的阳气也应该闭藏避免耗损,因此,冬三月的起居活动应该是早卧晚起,多睡眠少运动,减少热量的损耗,保护阳气。早睡,顺应阳气收藏,以养脏腑之气。晚起等待日出,则可躲避严寒,以防伤阳。其实,“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是有其科学道理的,一是冬季清晨空气中含氧量是一天中最低的时刻,太阳升起后半个小时,随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才会增加,二是清晨地面上的空气污染最重,各种工业生活废气、尾气等有害气体受夜间寒冷的影响而沉降于地表,只有待太阳升起,地表升温后才会散去。冬季不宜太熬夜,也不宜剧烈运动,特别是老年人不宜太早晨练,避免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也不宜做长时间的球类运动,大汗淋漓容易伤阳生病,冬季运动可以选择步行、太极拳为宜。

静以养心

冬季阳气闭藏不仅体现在起居方面,更应该体现在养心方面,静心是最好的收敛真气。心动才会行动,欲望扰心,或思虑太多都会耗血伤阳,冬季应该少躁动,少喧哗,少生气,少欲望。多睡眠,多平静,多安心,多弃欲。《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对静心有利健康的高度概括。

冬季是大自然的休眠期,是为了来年的蓄势待发,冬季也是人体休养生息的最佳节令。恰当的食补和药补,加上静以养心、动静结合、以静为主,顺应节令、合理起居,能够使人体的机能状态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使来年精力充沛,御病强身。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1614.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冬季养生“藏”为要” 的相关文章

数九寒天预防脑出血

冬季寒冷刺激引起血管的强烈收缩,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导致发生病变的脑内细小动脉破裂,造成脑出血。另外,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吸烟饮酒、便秘等也容易引起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出血。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曾有神经内科专家说过,如果把大脑比作农田,脑血管就像水道,水道灌溉农田...

冬季发冻疮 预防知识知多少

冻疮好发于耳部、鼻部、面颊、足跟、手指和足趾远端,有时大腿、小腿和臀部可见深在性冻疮。患者常感觉皮肤冰冷、麻木、活动困难,伴有瘙痒感,灼热感或疼痛感。 冻疮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它是由于气候寒冷、环境潮湿等因素引起局部皮肤产生的一种异常炎症反应。临床表现多为单个至多个红色甚至蓝紫色斑疹、丘疹或...

冬季养肾保健六法

冬季户外寒冷,人们少动而多食,人体吸收功能强盛、合成代谢旺盛,可以很好地涵养阳气、培补精气,因此冬季养生最宜养肾脏。 《黄帝内经》载:“肾脏为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既藏先天之精,亦藏后天之精,具有藏精和主管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功能,与自然界冬季相应。冬季自然界阳气内藏,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最利于人体...

宝岛台湾的冬令进补

进入冬季,人们开始重视“冬藏”,此时食补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和贮藏,可使人体元气充沛,体质增强,我国台湾的补冬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在立冬开始就盛行进补,谓之“补冬”。 进入冬季,人们开始重视“冬藏”,此时食补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和贮藏,可使人体元气充沛,体质增强,以利来年春天更好地拼搏。我国台湾...

冬季养肾需“闭藏”

肾主冬,主骨生髓,在冬季要注意肾脏和相应功能的保养。冬季肾养生需“闭藏”,意思是冬天要关闭所有的气机进行收藏,人体新陈代谢相对缓慢,阴精阳气均处于藏伏之中,此时应注意保存阳气,这个只要简单的“早睡晚起”一招就可以实现。 《黄帝内经》认为“冬主肾”,“冬三月,此谓闭藏”。冬季草木凋零,是自然界万物...

天气转寒 当心“面瘫”来袭

立冬过后,日照时间持续缩短,气温逐渐下降,极易发生面瘫。中医认为,风属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而人头面部属于阳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科四病房主任医师李晓宁提醒广大市民,当出现一侧面部活动不灵、不能闭目、口眼歪斜、喝水漏水、鼓腮漏气的症状时,就可能患上了面瘫。此时要及时就医,以免留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