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夏季养生 > 正文内容

小暑排汗避暑不发怒

生活百科6年前 (2019-11-12)夏季养生451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这时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更应注重养生之道。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这时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更应注重养生之道。

本着“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饮食上应加以注意,多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各种毒素。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多吃有清热解毒功效的炒绿豆芽。素炒豆皮有补虚止汗功效;南瓜绿豆汤也有清暑解毒、生津益气之功。蔬菜应多食绿叶菜及苦瓜、丝瓜、南瓜、黄瓜等,水果则以西瓜为好。但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者会造成腹泻。

由于天热,应少外出以避暑气,避免阳光直晒及中暑。民间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要注意“心静”,不轻易发怒,加强运动,可选择早晨或傍晚在河边、花园里进行低强度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等,应注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

由于小暑时节气温高,湿度大,天气闷热,气压低,患有心肌炎后遗症的人易出现心律变缓、胸闷气短等症状。要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气弱脉弱的人要喝点生脉饮。长夏易患脾胃病,脾胃虚的人少喝冷饮、少吃凉菜,注意肚脐不要受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生活百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hjkbj.com/1464.html

标签: 标签1标签2
分享给朋友:

“小暑排汗避暑不发怒” 的相关文章

暑热苦夏最难度 避暑、养心、养脾和养阳

暑热苦夏最难度 避暑、养心、养脾和养阳

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偏多,此时暑湿邪气易乘虚而入,导致人体湿邪困阻,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到疲倦;针对夏季常见的中暑,也就是中医说的阳暑,藿香正气类制剂并不适合。 进入夏天,尤其是炎热的三伏天,可以说是一年中最令人难受的日子,整天湿热黏腻,没精打采。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少人分享经验:常备藿...

夏季贪吃冷饮小心患肠胃炎

夏季贪吃冷饮小心患肠胃炎

每到夏季,不少人为了解暑热,贪吃冷饮,这些冰凉的食物大量进入肠胃后,刺激干扰肠胃的正常蠕动,导致消化功能失调,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 每到夏季,不少人为了解暑热,贪吃冷饮,这些冰凉的食物大量进入肠胃后,刺激干扰肠胃的正常蠕动,导致消化功能失调,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严重还会诱发肠易激综合征。另外...

夏季养心 养阳是关键

夏季养心 养阳是关键

中医养生讲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时值夏季,大众应根据夏季的时令特点来科学养生。 中医养生讲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时值夏季,大众应根据夏季的时令特点来科学养生。 茶饮药膳祛暑热 中草药中有一类药材,既是药物也是食物,为药食同源之品,选择这样一类药食同源之品,配成茶饮药膳,实为夏季养生之佳品。...

夏季祛湿正当时

夏季祛湿正当时

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经常会下雨。热蒸湿动,湿气弥漫空间,此时人体最易被“湿邪”入侵。 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暑季的脚步距离我们越来越近。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经常会下雨。热蒸湿动,湿气弥漫空间,此时人体最易被“湿邪”入侵。 中医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邪极爱与风、寒、热等邪气互通,且难以除去...

盛夏时节骨病患者勿贪凉

夏季不贪凉是预防各种关节痛的根本。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关节处要注意保暖,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夏季暑热,原本就有肩周炎及腰背痛的人不要直接暴露。 “最近天热,睡了一夜凉席,第二天就开始腰疼、腿麻。”56岁的市民常女士坦言,他有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冬春天都没事,没想到大热天却犯了病。专家解...

夏季养生三要素:养阳、祛湿、勿躁

中医养生讲究“人与天地相应”,通过改善起居、饮食及情志来调节五脏之气,使之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相统一。夏天应遵循“夏气之应,养长之道”的规律,才能使外邪不易侵犯人体,达到颐养天年之功。 一把蒲扇,几声蝉鸣,点点流萤,夏至已至,转眼间炎热的夏天来临了。古有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